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孔子与易学“五十以学易”与“知天命”

  • 作者: 喜欢被宠着你
  • 来源: 盐焗风水网
  • 2021-12-02

  孔子与易学“五十以学易”与“知天命”

  孔子与易学思想体系之建立

  中国易学大成于孔子,所谓大成者,言孔子前承伏羲氏、周文王之绪,为易学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而后为汉、宋易学之所宗。如以山脉为喻,自孔子以上,来龙莽莽,至孔子而大峰雄起,发展之功告成;由孔子而下,去脉滚滚,均为此大峰之余势。并孔子时,老子之易学奇峰突拔,与孔子相颉颃,然老氏之峰论位置却不在来龙去脉正岭之上,而为山势转折回旋所成。故论孔、老二家易学,则孔得其“正”而老得其“奇”。老子之道家易学,此限于篇幅,姑勿论,今且论孔子与易学思想体系之建立,史所称“孔子赞易”者是。

  孔子为学之进程,乃少年时发于礼,中年时进于仁,中年以后,治易有所得,乃挟其礼与仁,融通于易道。是以论孔子与易学之关系,不得不自前于其治易始。以下为了能够写出一个比较周全的概念,兹分为四节论述。

  孔子与易学“五十以学易”与“知天命”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这句话的语气中,已可体会出孔子学易是在五十岁以前。这句话当是在五十岁之前数年说的,当时他治易虽有心得,尚未至于思想成熟地步,故言“加我数年”,至“五十以学易”,则“可以无大过”,乃自信到五十岁可臻于贯通易道之境地。将这几句话与为政篇的“五十而知天命”之言相对照,立刻便看到孔子果然至五十岁时,由人道境界进于天道境界,这便是易学对他的影响。

  孔子由人道境界进于天道境界这一过程,从他自述为学次第上看得非常明白,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分析这一段话,自“四十而不惑”以上为人道思想阶段,在此期间,他的思想进境是由礼进乎仁。“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是学礼有成;“四十而不惑”是仁之心得的真切体认。礼与仁,一外一内,不脱人道范围。“五十而知天命”以后则入于天人思想阶段,“知天命”是由人道上贯于天道,“耳顺”是由天道反照人道,故所闻者顺而七十岁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天人融通至于无碍。

  孔子在“知天命”以前,由礼到仁,是人道范围内思想的平面开展;因为礼是外行,仁是内心,他学礼成熟后,由外而内,在内心中发挖出礼之根源——仁,体悟此仁,把握、充实而发展它,自然外行无不应礼。所以仁的揭发,表示着孔子人道思想的饱满成熟,于此时得易学之助,乃面前豁然现出一天道思想的新境界,孔子遂挟其已发展成熟之人道思想,驰入此一新境界,下学而上达,故有“五十而知天命”的一大进境。

  但这里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孔子在确立了“仁”德以后,他实已以此“仁”字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平面的哲学思想系统。这系统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表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等,而以他的弟子曾子的“忠恕”二字最能把握此一思想。“忠”的含义是尽己,“恕”是推己及人,如用图表示孔子此时的“仁道”思想,

  由己身内心的一点“仁”发动,先充实己身,推及父母、兄弟、家人,推及亲朋、乡里、国人,推及天下人类,于是小我变成大我,爱及全体,重要的在于“推及”二字。琦是这个以“仁”为中心,以“推及”为方法的思想系统,如实说来,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因为:

  第一,这个系统只是以“人道”为范围,而不能及于“物”,如果在“天下人”以外,再加上“物”,说“推己及物”便讲不通了,因为物无“仁”心,不能由“己”而“推”;而且如果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人”字为“物”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物”也是不通的。所以就理论而言,这是个只限于“人道”的平面思想系统。

  第二,由“己”向外“推”,即令自己的“仁”德已达饱和境界,充己之心去爱人,但人与己毕竟是同在一个平面上的各别单位存在,由于人与人间关系的复杂,爱人者虽自然流露其爱心,被爱者未必无心理上的阻滞,终不易自然的使爱心流通。“推”字从手,便有假以力的含义在。

  第三,依据于体悟“仁”心去爱人,条件不够明确,圣贤之人可以体悟,一般人则以情欲、利害心之障蔽故,不能体悟。对一般人,爱父母是由于生养之恩,爱朋友是由于互助之利,爱路人便非浅识所能接受,更何况爱千里万里之外的人?而一个学说如不能使社会上人普遍明了其理,只靠少数圣贤去宣扬奔劳,自然不够完善。

  由上三点看,孔子此时以“仁”为中心的思想,虽然成系统,却并不完善。

  然而,当孔子的思想一步跨入天道之域后,情形完全有了变化。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中之一类,在此情况下,一切人之间固然有了同胞兄弟之情,即人与物间也有了同生之谊,人很容易自觉到不止要爱人,也应当爱物,仁爱的范围自然扩大。人与物既然都本乎天,则人人性中有天,物物性中也有天,从天之遍在于人、物而言,天、人、物成为一体,于是人心中的“仁”也有了明确的依据。人心既有此天之“仁”,发挥此“仁”,效天地之爱人爱物,此爱之发为自然的之流露,远胜于“推及”之方。孔子之“知天命”,其要义便在于此了,这一开展是立体的开展,后世所称道的孔子的“仁道”思想,是指这一开展以后而言,宋儒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便是。这个天人一贯、人物同体的“仁”的思想体系,如以阁表示,则如下:

  由此图与前图相较,可看出此时行仁之途径,不是取人与人间的“推及”,而是以“仁”心合“天”德,由天落于人、物。以仁合天,乃发挥人性中之天;由天落于人、物,乃发挥天之生养人、物之大仁。自然流露,理论与实行上都远比“推及”的行仁思想来得完善,孔子的仁道思想可以说到此才算完备。思想领导人格,孔子乃乘其思想之翼,在学养上更上层楼,“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终达天人融通的精神境界。

紫薇百科
文化风俗
五行
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