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2023正月初四俗日记,过年的习俗日记和作文300到200字

  • 作者: 老衲的鼻毛可是开过光的
  • 来源: 盐焗风水网
  • 2022-07-08

过年的习俗日记和作文300到200字

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当我跑到阳台边时,突然,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有的像无数颗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多美呀!

今天是正月初一,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只见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门前贴着春联,阳台挂着红灯,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举杯敬酒祝福以后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合家欢乐!路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向亲朋好友拜年。我们也不例外!妈妈爸爸带着我去奶奶家拜年,一进门,哇!都在呀!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姑姑、姑丈,还有表姐、堂姐,连小妹这个“小不点儿”也来凑热闹呀!大人们坐在沙发上聊天、看电视,我们小孩子一起手拉手来到房间,玩起“藏东西”的游戏。

春节左右5天的五篇日记,最好有2篇做家务的日记,300字左右急?

1月26日农历腊月初八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是腊八节。

一大早 就来到奶奶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做腊八节的传统食品———腊八粥。 们中国人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始于宋代。

当时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还是寺院都要做腊八粥。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全家团聚在一起食用,还要馈赠亲朋好友。

现在呢,每年的腊八节 们也会做上一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香香甜甜的腊八粥,聊天谈笑,享受天伦之乐。

瞧瞧 们准备的原料,有大米、小米、薏米、麦仁、花生、红豆、绿豆、芸豆、莲子、红枣、葡萄干、枸杞、南瓜。 真是丰富啊!这是 第一次做腊八粥。

在奶奶的指导下, 先把各种原料洗干净,然后就把它们一股脑放到锅里,盖上盖子,点火开熬。小小的火苗舔着大大的锅底,粥的香味也随着一股股热气飘了出来。

好香啊!米香、豆香、枣香、瓜香混在一起,充满了小小的厨房。快出锅了, 赶紧把准备好的白糖和桂花糖加进去,本来就香气四溢的粥又多了桂花的香甜,味道更美了。

晚上, 们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喝着香喷喷的粥,聊着家常事,体会了平凡的幸福。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星期六 天气晴 今天是传统的祭灶的日子。

送灶王爷上天后,扫尘就开始了。 原来一直不知道这个风俗的起源,今天问了奶奶才知道了那个诡异而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传说人间有个三尸神,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绘得丑恶不堪。一次,他又向玉帝进了谗言,说人间都在诅咒玉帝。

玉帝大怒,派下神灵到人间调查此事,凡是亵渎神灵的人家,让蜘蛛结网以做记号,等到除夕之夜,再满门斩杀。 三尸神在家家户户都做了记号,想让玉帝来个斩尽杀绝。

他的阴谋被灶君发觉了。灶君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

最后想出了让家家户户大扫除的好方法。大家遵照灶王爷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打扫得焕然一新。

除夕之夜,玉帝派来的神仙看到人间家家窗明几净,人们欢聚一堂,人间美好无比。 玉帝知道了人间的真实情况,重重地惩罚了作恶的三尸神。

从此有了送灶后扫尘的年俗。 如今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扫房子,并不是为了避免灾祸,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平时忙忙碌碌,没有很多空闲时间和精力打扫房子。 这个风俗给了大家打扫房子的机会。

人们在忙碌之余挤出时间给家来个大扫除,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让自己的小窝焕然一新,岂不是一件好事? 们家的房子经历了一年的“风霜”,早就蒙了一层灰尘,窗户也失去了透亮的本色。 经过 们“艰苦”的劳动,曾经灰蒙蒙的小屋不见了,眼前的房间已经清洁而敞亮。

一年到头,也许只有过年这几天,才能拥有一个这样清洁的环境吧。2月17日 农历除夕 星期六 天气晴 夜已经深了,窗外还是绚丽多彩的礼花,爆竹的“噼里啪啦”声也此起彼伏。

好热闹啊!除夕夜应该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夜晚了吧。也只有这绚丽礼花和声声爆竹才提醒 们新年快到了。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太多的年俗渐渐消失,太多的传统离 们渐渐远去。大概只剩着烟花爆竹散发着阵阵年味。

记得小时候, 特别喜欢过年。 常常是刚过了年就盼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过年就意味着新衣服、好吃的、好玩的。平时有什么愿望,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实现,因为过年也许是家长们最慷慨的时候了,往往会满足自己的愿望。

穿着新衣服、拿着压岁钱、吃着好吃的和其他的孩子们跑来跑去,玩玩闹闹,真是一件乐事。 妈妈小时候的春节更有意思。

虽然物质生活不好,但年味很浓,总有庙会可以看,其他年俗活动也有很多。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新衣服、好吃的、好玩的越来越不新鲜,再加上年俗少了很多,传统一点点流失,春节除了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去亲戚家串串门,就没有什么了。

春节就剩下了吃饭,看春晚了。不过这剩下的烟花爆竹最能烘托节日气氛,亲友团聚也恰恰是春节最大的意义。

一年到头,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有了春节这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家人欢聚一堂,享受团聚的幸福。朋友们也有了增进友谊的时间,三五个知心好友一起聚聚,谈天说地,友情也不会褪色。

这样想想,春节还是挺好的。 窗外的天空更明亮了,鞭炮声也突然大了很多,原来不知不觉间时钟已经敲了十二下。

新的一年来了!抓紧时间,在新旧交替时许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大家来年过得更好。2月18日 农历正月初一 星期日 天气晴昨晚的鞭炮声还没停,今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又是鞭炮声把 叫醒。

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虽然很困,但 再也睡不着了。

穿上新衣服, 和爸爸妈妈赶往奶奶家拜年。路上人并不多,但鞭炮声不绝于耳。

地上也满是红红的炮纸。街道两旁的家属院里,红灯笼、红对联、红福字,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在奶奶家,饺子还没吃完,就迎来了一个个拜年的邻居们。 们赶忙吃完饺子,也开始楼上楼下,这家那家,向邻居们拜年,和大家分享春节的喜悦。

平日里不常走动的邻居们此时都互送祝福。身在异地的朋友、同学也通过短信表达祝福。

看着一条条拜年短。

关于年俗的作文

俗题作文 尽春按着我农历序即进入春节 提起春节确民俗趣闻值记述味腊鼓催种传统习俗般腊八始直延续元宵节用各种米、豆及栗、枣等熬腊八粥至今喜食应节食品腊八粥几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旧俗称祭灶祭灶始准备扫房、洗澡、理发必少干干净净春节前夕贴春联、买画前项重要新新月共新春花红联贴满门春联仅节装饰未寄托新春祝颂画主要突喜字种民间文化艺术品富浓厚气息且显示着种招喜魅力 农历除夕初春节高潮记事起我印象除夕初既许剪刀许说吉利尤其除夕夜间家家户户几乎夜睡叫作守岁辞岁三十晚团圆饭讲究半夜合家聚起吃叫作更岁饺明清期曾叫煮饽饽民谚说:煮饽饽皮薄馅婆婆吃笑呵呵家满张罗意味着吃完饺即始进入新取吉利 拜春节期间项主要初亲朋友相见总要互致问候相互祝福古籍所记载:车马喧阗追欢竟春节达高潮今种仍衰形式同罢 逛庙春节期间另番盛况北京说庙著名都巨观白云观历史悠久厂甸等等月初我逛庙见商贾云集庙市场仅买各种传统商品吃各种吃且能观赏民间组织各种花秧歌、高跷、旱船、幡等等各怀绝技五花八门热闹据说丰台十八村花著名至今流传着泥洼棍前泥洼幡孟村旱船跑欢樊家村童众参 增岁月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再几农历癸未羊值改革放代祝愿朋友吉祥意 找篇哦抱歉☆╭┐┌╮☆°。

·╭┘└┘└╮∴°☆°└┐。

┌┘ ---╮∴°╭┴--┤HAPPY ├╮│o o│牛YEAR │●°╰┬--╯ │ ∴°。

哈尔滨春节习俗作文300字?

哈尔滨春节习俗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三十:熬一宿初一:零点吃饺子初一:串亲戚看长辈初二、初三:一般是结婚的女士回娘家初四:串门看朋友初五:破五吃饺初七:小孩子吃长寿面十五:吃元宵十七:中年人吃长寿面二十七老:老年人吃长寿面二月初二:龙抬头,吃猪头,剪头发一般正月不让剪头发。 老人有正月剪发死舅舅的说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 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

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

除了饮食以饺子为主,还有很多习俗,如送灶神、磨豆腐、把面发、放鞭炮、拜年、穿新衣、杀年猪 、赶年集、贴春联、守岁等习俗。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

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北方过年习俗:1、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的意思。2、赶年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

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3、扫房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

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 有扫除晦气之意。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

在大扫除的同时,有些还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4、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

5、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

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

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6、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

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

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

有的人家还会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7、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

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 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

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8、贴春联、守岁 大年三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9、回娘家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 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10、吃饺子 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过年吃饺子,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1、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破五 大年初五,北方有“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放鞭炮崩穷、扫院子送穷、到田里动农具开始劳动等,这天一般不走亲戚,说是串门走亲戚有送穷不吉利之说。

12、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间,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3、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 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 “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说坏话了。

正月初四日记

正月初四这天晚上,我拿着爸爸刚买的爆竹去放。我点着爆竹,瞬间,火树银花的色彩被喷吐出来,那样子漂亮极了。爆竹有旋的、有飞的、有响的??那五彩缤纷的色彩,仿佛把你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突然,“啪”的声音一响,把我从梦境中苏醒过来。一股烧焦的气味扑面而来。我在空中嗅了嗅,便问道: “

妈妈,你烧了什么东西吗?”

“没有呀!”

“那这味儿,究竟是什么?”

仔细一看,原来是我衣服上的皮烧焦了,破了两个小洞。心想:下次放爆竹的时候应该离得远一点。

同学们,请注意:放爆竹的时候一定离得远一点,被烫到可不是好玩的

有关春节习俗介绍的作文 200字左右

快乐的春节明天就是春节了,我非常高兴,想着能吃到美味的饭菜,香喷喷的点心,还能得到很多压岁钱,我越想越高兴,当晚我兴奋得一夜都没睡,脑子里想的全是饭菜,点心、压岁钱,还有那漂亮的新衣服,可爱的玩具……春节的早上,我第一个从床上跳起来,抖擞抖擞精神,活动活动筋骨,然后高高兴兴去叫爸妈,爸爸见我起得这么早,也不甘落后,从床上翻身便爬了起来了,妈妈和姐姐也陆续地起床了,洗完脸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吃个痛快!一想到吃,我就来劲,忙向爸妈建议做这做那,妈妈是我家的主厨,因此做什么由她这位裁判来决定,妈妈说:“很久没吃过饺子了,包些饺子吃吧”我们都非常赞同决定做什么以后,我们便分工进行了,爸爸做肉馅,妈妈揉面,我和姐姐烧水我们干起来都十分有劲,不到半个小时,肉馅弄好了,饺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烧开了妈妈便熟练地包起饺子来,我和姐姐也学着包起来,我好不容易包了三个,累死了,还真难学啊!妈妈说:“我就天生会做啊,不吃点苦,努力学,怎么能学得好呢?”我听了有点惭愧,便吸取教训,重新扬起风帆,认认真真地包了起来,这下做得更快了一些这就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什么都应该刻苦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揉的面已经全部做成了饺子,我和姐姐烧的水也已经在锅里翻江倒海了妈妈便把饺子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妈妈在中途还加了一些佐料,使饺子更加好吃,约摸过了十多分钟吧,妈妈便把饺子捞起来,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还放了一些汤我妈刚弄好汤,我便抢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个痛快!由于吃得太快,舌头都火辣辣的我们个个都吃得满嘴是油,便欢天喜地去看精彩电视节目了啊,真是一个快乐的春节啊。

400我眼中的年俗作文

我眼中的年俗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日历表
传统节日
西方节日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