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正月十五是春天的第一个圆月,《长安十二时辰》中描写的元宵节是怎样的场景?

  • 作者: 也有
  • 来源: 盐焗风水网
  • 2022-06-08

《长安十二时辰》中描写的元宵节是怎样的场景?

《长安十二时辰》整个故事虽然只有24小时,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唐代生活图景,从剧集第一个画面、第一句台词、第一行字幕开始,处处都透露着长安城上上下下、正派反派、宫里宫外的人们,虽然目的不同,但都为即将到来的上元节做了充足的准备:百姓赶着去看上元花灯、狼卫掐准时机制造混乱、不良人张小敬步步紧逼、靖安司要保长安捉真凶……一年有8760个小时,为何上元节这天的十二个时辰如此与众不同,这要从节日本身说起。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我们现在习惯称之为元宵节,作为新年的第一次月圆之夜,自古以来民间就形成了诸多庆祝风俗。在这一天傍晚到入夜,人们赏月祭月、点灯赏灯,过桥摸钉走百病,驱恶纳福祈丰年。这些习俗,大多都与灯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上元节的由来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元节正处在年后的农闲时节,雨雪渐渐消融,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透露春天的气息。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为过年而忙碌,而这也是进入春耕前最后的休闲时光,十五上元节一过,生活又进入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状态。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这段描述中,包含了两种与农事相关的祈福仪式,第一种是用豆子煮成的粥加上油膏涂抹在门窗之上,然后再插上杨树枝,从而祈求门户兴旺、避免鼠患、五谷丰登;第二种是祭拜蚕神紫姑,祝福农桑。人们也会在此时,参加赛事集会等,准备各种用于农耕的物品。

虽然正月十五作为一种民俗,其存在的时间早于作为节日的时间。根据文献资料,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上元节起源于汉代,《史记·封禅书》记载:“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汉武帝不仅听从了方士的意见修建祭祠,还规定每年正月十五日,从黄昏到深夜举行盛大的灯火祭祀仪式。而且,汉制还规定: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元夕,金吾放夜前后各一夕。

也就是说,负责管制宵禁的执金吾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日共放假三天,让百姓自由活动。通过此举,正月十五逐渐从单纯祈求农事的民俗向举国欢庆的节日转型。

“上元”作为“三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从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从官方到民间都有燃灯、祭拜、祈福等活动。到了唐代,燃灯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祈福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是夜,长安城自上而下逍遥自在,皇宫里坊灯火通明。

除了道教,佛教的灯节也让上元节“灯会”渐成规模。汉明帝就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表佛”,初一、十五在佛教中本身就是重要节日,因此很容易与民俗相结合。到了唐代,正月十五的灯节活动已经成为定俗,诗人章碣有诗《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云:

“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意思是: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修著名的一句诗句,写的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该句诗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全诗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意思是: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农历:八月十五云遮月,为什么

中国传统佳节之中比较重要的有清明、端午、中元、中秋、春节之间的除夕、初一、元宵等等。它们分属于春、夏、秋、冬四季,而气候与季节之间也有一些联系。不过分属于两个季节的中秋与元宵为何被拉上了关系,这还要从先人们长久的观察与分析来说起。中秋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赏月与拜月,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求的就是一轮皎洁的圆月。而假如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不佳,有乌云飞来遮住了明月,夜色暗沉,秋风肃杀,除了人们心情大受影响,节日气氛不佳之外,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人们还发现,只要中秋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元宵节之时往往会大雪纷飞(主要是北方,由于气候的关系,岭南与两广一带不管中秋能否看到月亮,元宵节也不可能下雪。)

至于说到元宵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古时候,居于深闺之中的姑娘们不可能成天抛头露面,而只有春节之间的元宵节这天却是个例外,她们可以邀上几位平时关系好的小姐妹,也可由嫂子丫头相陪外出游园赏灯,当然在种机会之下,青年男女发生偶遇与浪漫恋情的机会就比平时要高许多,一些平时只能鸿雁传书、暗通款曲无法当面直接一诉衷肠的情侣们也可利用这一节日相聚一下,以解相思之苦。假如中秋时无月是一种遗憾的话,元宵节之时,各处张灯结彩,衬着漫天的烟花再加上从天而落的白雪扑打于红色的灯笼之上,那种美感非言语可以形容。而老人们只要看到中秋的圆月,就可预知元宵天气亦会晴好,假如中秋乌云遮月,那么元宵多半大雪降临。因此才总结出这样一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谚语。

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科学性的必然联系呢?根据气象学上面的研究与分析表明,大气确实存在一种韵律活动,通常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的韵律活动规律,而中秋与元宵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只不过这种韵律活动的成因与变化相当复杂,并不是单纯靠这样一句农谚就可总结的,只能说明节日与天气变化之间存在一些有迹可循的联系而已。

正月十五是春天的第一个圆月

日历表
传统节日
西方节日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