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正月十五元宵节秧歌伞头,伞头秧歌的民间社火

  • 作者: 奶生
  • 来源: 盐焗风水网
  • 2022-06-05

伞头秧歌的民间社火

社为土地之神,社火是祭祀土神之火。

祭社是我国十二腊祭的一种遗俗。古代社火之日,乡民举行迎神赛会,以鼓乐、仪杖、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

王明清《挥尘前录》卷四中载:“李定文亦奇,欲予赛神会。”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赛神中介绍“赛社”(即社火):“农事毕,陈酒食以祭田神,相与饮酒作乐。”

宋代范成大《石湖集》二三卷“上元纪关中节物”中有诗句:“颠狂社舞呈”,并注云:“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上述我国古代这种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至今在伞头秧歌中仍有明显的痕迹。

首先是当地民间一直把闹秧歌也称作“闹社会”、“闹社火”、“闹红火”、“闹会子”等等。这里所说的“社”与“会”,显然同我国古代的“赛社”与“赛会”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在活动时间上,伞头秧歌都集中在春节期间,这正是一年农事完毕之后,人们一面欢庆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在活动形式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据《临县志》(清康熙五十七年版)风俗志载:“元宵,张灯结彩,献戏,赛毕,各坊社醵金合脯,谓之破盘。”这里所说的“醵金合脯”,就是文艺演出结束之后,各社措钱大家一起吃喝一顿。

这一习俗至今尚存,恰与古代的“相与饮酒作乐”吻合。又据《临县志》(民国六年版)艺文志中刘如兰的一首“竹枝词”:秧歌队队演村农,花鼓斑衣一路行,东社穿来西社去,入门先唱喜重重。

末尾注云:“新春田家多扮秧歌相互为乐。”这首竹枝词比较准确地记录了伞头秧歌在民国初年的表演形式、演唱内容、活动时间和演出习俗。

“秧歌队队”,说明闹秧歌的地方很多,“花鼓斑衣”指秧歌队的装扮,同时也道出了相互交流的活动形式和入门先唱祝福贺喜之词的习俗。这正好和现今的伞头秧歌以及山西众多社火秧歌的活动形式相一致。

其中“东社穿来西社去”又与我国古代迎神赛会时“周游街巷”的习俗相同。从活动内容上分析,祭神拜庙一直是伞头秧歌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虽经多次破除迷信运动,但在民间这一习俗仍然流传不止。秧歌出场的第一天,必须由社主或纠首领上秧歌队,端着水酒、祭品到村外祭祀风神、雨神、田神、谷神、河神等等,并拜谒大大小小的庙宇。

行祭时所有人员一起跪拜,社主焚香献酒,伞头跪唱祭祀秧歌。内容多为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收,人口平安。

郭丕汉先生在民间采访时,曾收集到不少这类秧歌唱词,现选录几首于下:「拜风神」风神爷爷显一显灵,行雨离不开你铺云,你老家掩住半扇扇门,千万不要叫起黄尘。「拜观音庙」锣鼓打得将军令,观音老母在上听,你老给咱多显灵,保佑全村都安宁。

从以上两首秧歌,我们可以看出它有着浓厚的祭祀遗俗。此外,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伞头秧歌“祭瘟神”的习俗,它与我国古代傩舞又有极为相似之处。

据《吕氏春秋.季冬》载有“命有司大傩”句,高诱注释:“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曰大傩,谓之逐疫。

其仪选中黄门子弟。

百二十人为伥子,皆赤帻皂制,执火,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

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者三过,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水中。”这种驱邪逐疫的歌舞活动,开始只在宫庭里举行,到春秋时已遍及乡村。

《论语.乡党》篇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指孔子穿着朝服,站在台阶上观看乡村的傩舞。

到目前为止,一些偏远山区,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秧歌结束时(一般都是日落之后),还要举行送瘟仪式。即由社家事先制作一条小船,多为高粱杆扎成,并糊上色纸。

讲究的地方用木头制成,船上设置灯和一纸人,象征瘟神,或者只写个瘟神的牌位。由秧歌队护送至河边,人们焚香叩拜之后,伞头唱一首送别秧歌,当即将纸船(或木船)放入水中漂走。

送瘟之后秧歌活动便告结束。返回村时偃旗息鼓,大家谁也不再说话。

此俗凡在黄河边上的村庄,都将瘟神送入黄河。离黄河远的山村,则用一只大红公鸡代替纸船发送瘟神,行至最高的山顶上将公鸡朝沟里放飞。

伞头秧歌这种“送瘟”遗俗,与古代傩舞的“逐疫”如此之相似,这不能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到这里我们可以说,伞头秧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临县伞头秧歌有什么来历?

月11日,记者去采访临县伞头秧歌的时候,从离石到临县有一段正在修路。

颠簸不平的路上尘土飞扬,前方几十米便看不清了。短短几十公里的路,从来没有觉得这么远过。

然而这也如同我记忆中的伞头秧歌,自己虽然是临县人,秧歌却好像那些童年的玩伴,总觉得应该是很熟悉的,但细想,却又说不上来。 记忆中,每到正月十五左右,临县的街上就非常热闹了,各乡各村的秧歌都来了。

不过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注意的是那些舞狮子、走旱船、踩高跷的人,或者是打扮得滑稽的猪八戒、大头娃娃,等到伞头们开始唱的时候,我又会在人群中钻来钻去,踅摸着那些卖糖葫芦的人。 所以到现在,对于伞头秧歌,我还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不过幸好,在临县,记者找到了郭丕汉先生。在临县的十里八村,他可以说是很有名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收集伞头秧歌的资料,到上世纪80年代,还出过一本研究性的书。

也许,对于记者来说,到那天,才算补上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临县人的一课。 郭丕汉说,说起伞头秧歌的来历,他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个观点,认为伞头秧歌来源于古代插秧时节的歌舞对唱。

那时,劳动人民一边插秧,一边歌唱,用以娱乐并解除疲劳,渐渐形成了一种节日的歌舞活动,所以称之为“秧”歌。不过,他在逐渐修正这个观点,主要原因是北方并没有“秧”可插,又何来“秧”歌?另则,临县的秧歌一般都在正月活动,与插秧的季节也不同。

可见,这个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证明。他解释说,这个观点可能是受了当时“一切文艺活动都来源于劳动”的影响。

现在,郭丕汉则倾向于秧歌“起源于古代民间祭祀活动”的观点,即“秧歌”应为“阳歌”,来源古时候阳春季节祭祀时所唱的祭歌。据说,春秋时候,我国民间就有“赛社”和“赛会”的祭祀活动,其中“赛社”是周朝十二腊祭的一种遗俗,即农事完毕之后,陈酒食以祭祀田神,相互饮酒作乐。

另外在古代,还有一种源于原始巫舞的驱疫逐鬼的祭祀性舞蹈活动,叫“大傩”的,也与秧歌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

伞头秧歌队如何挑选伞头?

因为有如此多的任务,所以秧歌队在挑选伞头的时候,标准是十分严格的。

第一条就是人品好、家世清白、有威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秧歌队里顺利行使指挥、调动和评价的权力。在临县各个村里,会唱秧歌的人不少,但能当个称职的伞头的人却不多。

曾经有个叫许凡的歌手,非常有才华,但就因为常年讨吃要饭,社会地位很低,所以一辈子没能当伞头。在群众心目中,伞头是全村的代表,讨吃的形象自然不能代表自己的村。

另外,在过去,秧歌队走村过寨,难免会有互相比较之心,但是如果品格不好,口出狂言,恶语伤人,往往引起斗殴,在村之间结下仇恨。在过去,一支秧歌队里只有一个伞头,后面仅有个扮作赵匡胤的演员助唱,再后来,又加了个不拿伞的,俗称“贴伞的”来起辅助作用,近年来规矩放松,伞头多了,但总要推选一个人为主。

做临县秧歌伞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因为临县的秧歌讲究现编现唱,所以才思敏捷自然是伞头的必要条件。

而且临县秧歌四句一段,每句押韵,还要求伞头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上世纪80年代,吕梁地区举行文艺汇演,临县代表团自然推出了“伞头表演唱秧歌”的节目,著名伞头杜云峰当着全场观众夸下“海口”:临县秧歌土里土气十分奇怪,根据情况就地编唱现蒸现卖,二十秒钟编一首来得很快,如果不信递上条子我来答对。

场下观众立刻轰动起来,许多观众写好条子送上来,其中有人要求他就离石的变化演唱,杜云峰先生毫不犹豫,连续唱了五六首秧歌,都是在观众递上条子20秒内唱的,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当然,伞头唱秧歌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有时会经过什么地方,会碰上什么人,伞头心中大概有个底,去之前也会有个准备,但是,情况往往千变万化,很难准备周全,也许准备的秧歌根本用不上,所以必须练会应对各种情况的本领。

比如有一次,著名伞头高万青先生领着秧歌队经过临县碛口的一条街,街上有一家叫“天源居”的商店,他原准备唱上一两首关于烟酒的秧歌,但是主人为了跟他开玩笑,顺手塞了两个糖月饼在他手里,使得他准备好的秧歌根本用不上了,只见他略微一镇静,开口唱道:原打算到天源居喝两盅酒,不着意糖月饼递到了我手,黑(音喝)糖粘得张不开口,几乎在这搭价(这儿)出下丑。 什么都能唱,什么都得唱。

伞头秧歌歌词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

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

家家团圆会呀啊,

少地给老地拜年呀啊,

也不论男和女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诶呦呦呦呦,

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诶呀啊~。

打春到初八呀啊,

新媳妇住妈家呀啊,

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

果子拿两匣呀啊,

丈母娘啊一见面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拍手笑哈哈呀啊诶呦呦呦呦,

拍手笑哈哈呀啊诶呀啊~。

姑爷子到咱地家呀啊,

咱给他作点儿啥呀啊,

粉条炖猪肉啊再把那小鸡儿(宰了那大芦花)杀呀啊,

小鸡儿呀啊扣蘑菇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我姑爷子最得意它呀啊诶呦呦呦呦,

我姑爷子最得意它呀啊诶呀啊~。

我姑爷长地俊呀啊,

我女儿赛天仙呀啊,

小俩口多么般配呀啊,

(恩爱到百年呐啊)丈母娘我心喜欢呀啊,

单等啊过了二月二(二十五啊)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一起送回还)赶车送回还呐啊诶呦呦呦呦,

一起那个送回还呐啊诶呀啊~。

有关各地春节的习俗和传说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传统民俗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

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正月十五秧歌会阅读本文描绘的是什么佳节

1.本文描述的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个节日的风俗有:扭秧歌、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2.(雄浑)的气势 (涌动)的世界 (昂扬)的韵律 (身不由己)地扭 (指指点点)地议论(认真)地指挥3.画【1、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唢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

2、人群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我觉得描写“老汉”与“刁老婆”周旋的句子写得最精彩(也可以自行概括,句子不止以上两句)4.画【这一波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

作用是承上启下5.这样写好,因为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使文章紧凑,突出了黑龙江的特色(作者黑龙家人)。

正月十五元宵节秧歌伞头

日历表
传统节日
西方节日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