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的意义
- 作者: 不正常人类聚集地
- 来源: 盐焗风水网
- 2020-04-13
亭子最重要的意义给过路人遮风避雨的
[编辑本段]中国的亭子与意境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 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亭。又兴庆宫城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堤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如扬州的五亭桥还成为扬州的标志。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丝飞翠小岛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选址极为恰当,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黄色琉璃瓦屋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岛与建筑结合自然,湖心亭与“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岛如同神话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样鼎立湖心。而在湖心亭上又有历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写景写情的楹联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于亭内眺望全湖时,山光水色,着实迷人。 在赏月胜地“三潭印月”,亭子成为构成这一景区的重要建筑。从“小瀛洲”登岸,迎面来的主要景观建筑便是先贤祠和一座小巧玲珑的三角亭,以及与三角亭遥相呼应的四角“百寿亭”,亭与桥既构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间分割,又增加了空间景观层次,成为不可缺少的景观建筑,人于亭内居高临下,可以纵情地远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览水面莲荷,那红的、白的、黄的花朵,尽情欣赏“水上仙子”的娇容丽色。绿树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为构成三潭印月的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层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因有“不必言说,彼此意会”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这一景区的情趣。 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清新秀丽的济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初建于北魏年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 在离绍兴不远的关诸山一带,秀峰环抱,青峦叠翠,在一片开阔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离亭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这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在兰亭泓池水旁有一块石脾,上书“鹅池”两字。据说那“鹅”字是王羲之亲笔,“池”字是其七子王献之所写,“鹅”字一笔写成,清标拔俗,浑润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们游兰亭,名字、名题和王羲之传说故事,成为人们仰慕的著名园林景区,而整个兰亭景区,也是以兰亭命名,这不能不说亭于园林中的重要行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间,亭基较高,故有登临眺远之胜。 在杭州孤山北麓赏梅胜地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除吟诗作画,还喜好种梅养鹤。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特别为人所传颂,人因文传,亭因人建,名人名诗名亭和放鹤亭一带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隐一亭,使得放鹤亭更为名闻遐尔。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众多类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额坊挂落和亭顶都是圆的,施工要比方亭复杂。在亭的类型中还有半亭和独立亭、桥亭等,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悔花、扇形等。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文征明《水亭图》 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点。一个例子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就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宗白华说,“仰观”“俯察”是中国古代哲人、诗人观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人生感。 再一个例子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也是一篇极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看到无限壮丽的景色。它有两句名句:“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然后他就写到,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就是滕王阁所引发的一种形而上的感兴。 我国云南昆明有一座大观楼,楼上有一付对联,据说是中国最长的一付对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下联是写无限的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和“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相对)。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引发了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大观楼的这付长联,和王羲之、王勃的两篇文章一样,都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在风水中,什么叫‘玄关’?
玄关一词源于日本,专指住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也就是进入室内换鞋、脱衣或从室内去室外整貌的缓冲空间,也有人把它叫做斗室、过厅、门厅。在住宅中玄关虽然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在房间装修中,人们往往最重视客厅的装饰和布置,而忽略对玄关的装饰。其实,在房间的整体设计中,玄关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地方,是反映主人文化气质俄“脸面”。
玄关的作用是什么?
玄关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视觉屏障作用:玄关对户外的视线产生了一定的视觉屏障,不至于开门见厅,让人们一进门就对客厅的情形一览无余。它注重人们户内行为的私密性及隐蔽性,保证了厅内的安全性和距离感,在客人来访和家人出入时,能够很好的解决干扰和心理安全问题,使人们出门入户过程更加有序。
2.较强的使用功能:玄关在使用功能上,可以用来作为简单地接待客人、接受邮件、换衣、换鞋、搁包的地方,也可设置放包及钥匙等小物品的平台。
3.保温作用:玄关在北方地区可形成一个温差保护区,避免冬天寒风在开门时和平是通过缝隙直接入室。玄关在室内还可起到非常好的美化装饰作用。
玄关的变化离不开展示性、实用性、引导过渡性的三大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规设计方法:
低柜隔断式是以低形矮台来限定空间,既可储放物品杂件,又起到划分空间的功能。
玻璃通透式是以大屏玻璃作装饰遮隔或既分隔大空间又保持大空间的完整性。
格栅围屏式主要是以带有不同花格图案的透空木格栅屏作隔断,能产生通透与隐隔的互补作用。
半敞半隐式是以隔断下部为完全遮蔽式设计。
顶地灯呼应中规中矩,这种方法大多用于玄关比较规整方正的区域。
实用为先装饰点缀,整个玄关设计以实用为主。
随形就势引导过渡,玄关设计往往需要因地制宜随形就势。
巧用屏风分隔区域,玄关设计有时也需借助屏风以划分区域。
内外玄关华丽大方,对于空间较大的居室玄关大可处理得豪华、大方。
通透玄关扩展空间,空间不大的玄关往往采用通透设计以减少空间的压抑感。
设计要点:
间隔和私密性:之所以要在进门处设置“玄关对景”,其最大的作用就是遮挡人们的视线。这种遮蔽并不是完全的遮挡,而要有一定的通透性。
实用和保洁:玄关同室内其他空间一样,也有其使用功能,就是供人们进出家门时,在这里更衣、换鞋,以及整理装束
风格与情调:玄关的装修设计,浓缩了整个设计的风格和情调。
装修和家具:玄关地面的装修,采用的都是耐磨、易清洗的材料。墙壁的装饰材料,一般都和客厅墙壁统一。顶部要做一个小型的吊顶。玄关中的家具应包括鞋柜、衣帽柜、镜子、小坐凳等,玄关中的家具要与整体风格相匹配。
采光和照明:玄关处的照度要亮一些,以免给人晦暗、阴沉的感觉。
材料选择:一般玄关中常采用的材料主要有木材、夹板贴面、雕塑玻璃、喷砂彩绘玻璃、镶嵌玻璃、玻璃砖、镜屏、不锈钢、花岗石、塑胶饰面材以及壁毯、壁纸等。
无论是主人回家还是客人到访,恰到好处的玄关能给人亲切、自然、温馨的感受,如果说家是一首诗,那么玄关就是诗的引子,带出整个家的基调,一个漂亮而耐人寻味的引子,体现出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玄关的空间往往不大,而且不太规整。在这个不大的空间中,既要表现出居室整体风格,又要兼顾展示、换鞋、更衣、引导、分隔空间等实用功能。玄关是一块缓冲之地,是一个缩影,是乐曲的前奏、散文的序言,亦是风、阳光和温情的通道。
多多关照地面选材
玄关地面材料的选择是关键,因为这个位置总是比其他地方更受“关照”,因此承受的磨损撞击当然最多,同时它起着引导空间的作用,能让玄关自成一体。
实木地板、瓷砖都不错,因为它们便于清洗、耐磨。只不过瓷砖会让整个区域看起来有点儿冷。另一种替代的作法是使用长方形地毯。这种地毯既长又窄,非常适合于玄关的造型。
天花向往简洁
玄关的空间一般比较狭窄,容易产生压抑感。但通过吊顶的配合,可以改变玄关空间的比例和尺度,玄关天花往往可以成为极具表现力的室内一景。它可以是自由流畅的曲线,可以是层次分明、凹凸变化的几何体,也可以是大胆露骨的木龙骨,上面悬挂点点绿意,简洁、统一、有个性。
色彩淡雅不过时
大部分玄关光线较暗且空间狭小,最好选择清淡明亮的色彩。
如果玄关够宽敞,也可以选用丰富而深暗的颜色。不过,最好避免在玄关堆砌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色彩与图案。
家具擅长利用空间
家具隔断玄关的作用显而易见,它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储藏物品。
一般这个地方要放的物件很多,古董摆设、挂画都可能“露脸”,但要玄关干净整齐有格局,鞋柜、玄关桌、衣帽架必不可缺。因此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
饰物代表生活态度
别小瞧一个花瓶或一束干树枝,少了它们,玄关可能就缺少了一份灵气和情趣。一幅上等的油画,一帧意义深远的摄影作品,或是一盆细心呵护的君子兰,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屋主的学识、品位和修养。
灯光负责营造格调
由于玄关里有许多拐角、小角落,精心设计的灯光组合可使方寸间蓬荜生辉。筒灯、射灯、壁灯、轨道灯、吊灯、吸顶灯───根据不同的位置安排,可以形成焦点聚射,营造不同格调的生活空间。
为什么要装修玄关?
人打扮注意脸面,商场装饰注意门面,居室装饰也有“脸面”,那就是登堂入室第一步所在的位置,建筑术语叫作“玄关”。
玄关是一个缓冲过渡的地段。居室是家庭的“领地”,讲究一定的私密性,大门一开,有玄关阻隔,外人对室内就不能一览无余。就是自己人回家,也要有一块放雨伞、挂雨衣、换鞋、搁包的地方。平时,玄关也是接受邮件、简单会客的场所。
玄关的最大功能是反映主人文化气质的“脸面”,是给客人第一印象的关键所在。必须精心设计,谓之一“关”。玄关因地制宜,可大可小;因人制宜,可简可繁,但绝不能可有可无。应当根据它的要求,认真处理。
玄关一般与厅相连,由于功能不同,需调度装饰手段加以分割,或吊顶、墙面、地面的形状、色彩、材质不同;或用门套、挂落、隔断、屏风、橱柜相隔。在平面关系上,玄关与厅应当连而不直达、隔而不断。
玄关的“主看面”,就是开门入室第一眼所看之处,要着意营造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或简朴、或豪华,但都要体现文化内涵,烘托艺术氛围。这儿常用隔断、屏风、字画、照片、摆设和家具等等,无论是造型样式、色彩用材都要有自己的创意,才可能显示气质和风格。
玄关布置家具的多寡,视玄关大小和需要而定。由于玄关处在内外相连的第一关,所以较易污染,特别是地面,应当选择防水、耐磨、容易清理或撤换的材料。此处的灯光也有足够的照度,因为从室外阳光下进入室内,会觉得很暗。明亮的灯光,不仅方便自己,还会给人扬眉吐气、焕发和亲切友好的印象。
清朝时期的住宅特点?
清代民居:
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所以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大门开在东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书房等。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门房;正厅为内客厅,供家族议事;正房为家长及长辈居住;子侄辈皆居住在厢房;后罩房为仓贮、仆役居住及厨房等。这种住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属于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晋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狭长形状;晋东南民居,其住房层数多为两层或三层;关中民居,除院落狭长以外,其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临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较自由,朝向随意,并带有花园;吉林满族民居,院落十分宽大,正房中以西间为主,三面设万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顶的四合院,周围外墙全为夯土制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带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纳西族民居,与白族民居类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带前廊的楼房形制。
厅井式民居
厅井式民居是庭院类型民居中另一大类,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井。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皆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同时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厅等半室外空间,与天井共同作为生活使用空间。其结构多用穿斗式构架。这种形式民居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同时有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间来安排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而不受雨季的影响。厅井式民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两湖、闽粤为典型。太湖流域是桑蚕丝织之乡,民居亦具特色。苏州民居可为太湖流域民居的代表。它是由数进院子组成的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在轴线上依次布置有门厅、轿厅、过厅、大厅、女厅(又称上房)等。大厅是宴客团聚之处,上房多做成“冂”字形两层楼房,为家眷的卧房。苏州民居大部分不设厢房,前后房屋间的联系是靠两侧山墙外附设的避弄(廊屋)来交通。主要天井内皆设立一座雕饰华丽的砖门楼,以表示房主的财富。富商大户的住宅多附设一座精美的花园,至今苏州宅园仍是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中重要的财富。属于厅井式民居的尚有徽州民居,它多为规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组合体,且以楼房居多。东阳民居以木雕而闻名全国,其典型平面为“H”字型,当地人称这为“十三间头”。湘西民居是苗族、土家族、汉族共同的民居形式,因其为两层楼高,且周围有全封闭的高出房屋的封火墙环绕,远望如官印,称“印子房”。川中民居,其大门是开在正中间,俗称“龙门”,宅内装修、挂落、花罩等项皆十分考究。云南“一颗印”是昆明附近的民居形式,为方正小巧的四合院形式。泉州民居的特点是中部三进厅堂,而东西两侧建造南北的护房,当地称“护厝”,共同组成大宅院。此类房屋对潮汕、台湾皆有很大的影响。粤中民居的类型较多,当地中下层居民喜欢应用一种“三间两廊式”民居,用地十分节省。
组群式民居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多应用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及福建漳州地区、广东潮汕地区。客家人喜欢建造圆形或方形的大土楼。例如:福建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直径达70米,住房呈环状布置,为四层夯土木构架的楼房,外观封闭,无窗或很少开窗,内院有套建的圆形附属房屋,中心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内部有水井、粮仓。楼门关闭以后,全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坚持抵抗侵袭很长时间。永定湖雷、坎市、高陂一带尚盛行建造另一种聚居土楼,平面方形,层数由北至南递减,称之为“五凤楼”。广东梅县一带客家人喜欢采用“三堂两横加围屋”式,即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广东北部南雄、始兴一带的客家人尚喜欢采用一种行列式民居,亦是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式民居。此外,漳州地区尚有单元式土楼,由三间为一套的单元住房组成。潮汕亦有以“冂”字型小住宅组成的巨大的复合式大宅。
窑洞式民居
窑洞式民居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是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因为它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民习用的民居形式。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可单孔,可多孔,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窑又称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带;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晒晾粮食,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目前中国的窑洞民居大致集中在五个地区,即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
干阑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包括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区。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间,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尤能显露出其优越性。应用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傣族民居多为竹木结构,茅草屋顶,故又称为竹楼。其下部架空,竹席铺地,席地而坐,有宽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晒台,外观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顶为特色。壮族称干阑建筑为“麻栏”,以五开间者居多,采用木构的穿斗屋架。下边架空的支柱层多围以简易的栅栏作为畜圈及杂用。上层中间为堂屋,是日常起居、迎亲宴客、婚丧节日聚会之处。围绕堂屋分隔出卧室。侗族干阑与壮族麻栏类似,只是居室部分开敞外露较多,喜用挑廊及吊楼。同时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耸的鼓楼,作为全村人活动的场所。村村各异,争奇斗巧,是侗族的一项宝贵的建筑遗产。苗族喜欢用半楼居,即结合地形,半挖半填,干阑架空一半的方式。黎族世居海南岛五指山,风大雨多,气候潮湿。其民居为一种架空不高的低干阑,上面覆盖着茅草的半圆形船篷顶,无墙无窗,前后有门,门外有船头,就像被架空起来的纵长形的船,故又称“船形屋”。景颇族、德昂族的干阑建筑的屋顶皆有民族的独特形式。而布依族的民居原来亦是干阑式房子,但居住在镇宁、安顺、六盘水一带的布依族,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则完全改用石头做房子,但其原型仍是干阑式规式。
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构建造不同、建造材料不同以及装修和修饰风格不同。
一、结构建造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框架式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庭院式组群布局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中国现代建筑是以满足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为目的来设计的,建筑的外部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大多是占地少的高层建筑。
二、建造材料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并不多,除了主要的木材,还有砖、瓦、石材、石灰、白灰面、黄泥浆和三合土,以及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其中古代的三合土有区别于现代的三合土。南北朝时代,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到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与砂子组成的“三合土”。
中国现代建筑采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现代的建筑材料众目繁多可大致分为: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墙体材料、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绝热、吸声材料、木材、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没有这些现代材料的。
三、装修和修饰风格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中国现代建筑的装修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设计师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装修方案。装修从风格上分类,可分为:现代简约风格、田园风格、后现代风格、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地中海风格、东南亚风格、美式风格、新古典风格、日式风格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现代建筑
请问风筝为什么不能落在房顶上,在风水学里有什么说法,如何化解?
风筝寓意疯狰,落在房顶上寓意家里出事情,不过没依据,不必在意。如果已经落在房顶上,拿走就可以了。
皖南民居的文化特征
皖南民居的特点 --“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