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山西裴家

  • 作者: 狠不下心28213228
  • 来源: 盐焗风水网
  • 2020-04-11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近代有我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裴文中。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裴秀、裴楷等号称闻喜八裴,与当时的琅琊八王齐名。),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裴秀之子裴頠(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骃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曾孙、裴骃之孙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鉶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 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于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解决了唐王朝沿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荒问题,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国柱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是一奇。

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历代所修的县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几乎占了乡贤录中四分之一强的条目,由此可见其家族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30多人。

天下裴氏之宗族所居——裴柏村

山西省闻喜县(闻喜。春秋战国时为古曲沃地,秦为左邑,属河东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汉武帝刘彻巡幸河南,路经河东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进改桐乡为闻喜。历代县城虽有变迁,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山西闻喜,是著名的宰相之乡。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人文之乡,如浙江绍兴是幕府之乡;四川眉山是才子之乡;山东曲阜是儒圣之乡;山西运城是武圣之乡;湖北英山是将军之乡。历史名谣中有:“山东出将,山西出相”的说法。)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1995年4月2日),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精品书刻博物馆。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墓冢座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为什么山西裴柏村被称为“宰相村”?

唐代名相裴度的故乡位于山西闻喜县涑水河畔的裴柏村。

根据风水学的理论,这座村庄的龙脉发白北岳恒山,其风水格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九 风朝阳”格,在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上就有裴氏坟地。

在作为裴氏祠堂的晋公祠内,由韩愈 撰文、清成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的《平淮西砷》和由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手书的《 裴光 庭神道碑》,都记录了裴氏的辉煌。

据统计,这个家族中共出了 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三位皇后,其他各类官员不计其数, 可以称得上是“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也因此而成为了声名远扬的“宰相村”。

山西裴家

山西的简称为什么是晋?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

远在10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相传尧、舜、禹都曾建都山西。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领地,故山西简称为“晋”,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

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扩展资料 山西,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

介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居中国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著名的有恒山悬空寺、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祁县乔家大院等。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

著名的有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

2017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497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7.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9亿元,增长3.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第二产业增加值6181.8亿元,增长6.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3%;第三产业增加值8013.9亿元,增长7.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6007美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西...

为什么山西又叫三晋大地呢

姓氏起源——来姓 来姓起源: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

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

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参见《史记.殷本纪赞》。

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郡望堂号:江都郡 姓氏家谱:萧山来氏家谱 历史名人:来济, 来曜, 来秉奎 下面是我们山东寿光的家谱上的序:来氏序者,序来氏也。

周有来章,汉有来歙,唐有来济。

来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

即今之世,登莱莒州、益都、朐邑、乐安、寿县,来氏之姓,渤海(这儿还有两个字,我不认识)。

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闻吾姓,愕然惊,哑然笑者,真犹蜀犬吠月,粤犬吠雪,少所见而多所怪。

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实所见者小也。

余自少时,至职参髯澹??淦自啤N沂俏颐悄嵌?牡?1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第11世来笑山(字秀春),现在有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五月立石。

我们那儿的排辈是这样的: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

我是延字辈。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萧山来氏,属于子姓,由于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视为不是古姓。

其实,来氏在史传中早有所见,东汉云台28将中就有来歙,因战功被封为征羌侯;三国时蜀有来敏,学识为时人所称;唐朝来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

但因谱系失传,世系不易贯穿。

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两宋之间,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

来姓后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者,也有返迁回河南者,惜难详考。

从现有资料看,萧山来氏的世系,派脉、事业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

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

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

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

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

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

洛阳、延秋来氏的前十二世,据延秋来布周考列如次: ①来承甫 ②③④失考 ⑤来思信明末避乱,由洛阳迁延秋 ⑥来秉乾 ⑦来焕 ⑧来迎祺 ⑨来大生来廑生 ⑩来百龄 ⑩来加禄来加福 ⑩来宗有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赴陕州 三子太和、遂和、三和(后由陕州迁咸阳)。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相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①宗字之后有景字、志字和朝字、大字两种排法。

②据传民国年间有孟县(现洛阳市吉利区)来敬斋过延秋时与族人相议,后续十六个字。

③十六字排辈估计能传四百年。

这一首小诗说明了洛阳地区来氏的渊源、字辈,有重要资料价值。

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

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

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

其世系如次: ①来泰(元末由楚入蜀,居于梁山。

一②来均受一③来晁富一④来志清(以上四世均“潜隐未仕”。

一⑤来昭宜良令-⑥来尚廉“好施予”-⑦来朝“拾金还主”-⑧来知德配倪氏,有子二人-⑨来时敏来时升邑廪生-⑩来许来谒来译邑廪生。

其中的来知德是蜀地来氏的第八世,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享年80岁。

来知德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

来知德在《明史》有传。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

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

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

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 ◆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 -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 ◆ 古代主要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 (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伍子胥) -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 ◆ 古代的刑罚 -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 (2)劓刑:割鼻子 -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 (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 (7)大辟:砍头 - (8)炮烙:将人烧烤死 -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 (10)汤镬:将人煮死 -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 (13)弃市:暴尸街头 - ◆ 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有关官职的问题 - 1、词语 (1)授官:除 拜 - (2)升官:迁 擢 - (3)降官:谪 左迁 - (4)免官:罢 黜 - (5)招聘:征 辟 -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 (7)大臣辞职:乞骸骨 -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 ◆ 文化常识 - 【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 【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 【六子】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 【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 【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 【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 【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 【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 【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 【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 【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

太平军击毙清廷最高的将领是谁

太平军击毙清廷最高的将领是满清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1,事件经过: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即公历1865年5月18日),在山东曹州吴家店(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发生一个重大事件:满清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轻进追剿,被太平军余部赖文光,张宗禹所领导的捻军包围杀死。

一名铁帽子王战死所具有的舆论震撼性当时极其强烈,但僧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远不止此,而是构成了晚清历史的一个军事转折点。

2,时件主要人物简介:1,赖文光简介: 赖文光(1827年—1868年),广西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捻军统帅,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

早年参加拜上帝会的“团营”和金田起义,后随太平军转战桂平、永安(今蒙山)等地,继而由广西进入湖南、湖北。

1852年(咸丰二年),他开始担任文官职务,任居朝班。

天京内讧后,弃文从武。

受天王重用,出征江西,奉诏督师江北,辅助陈玉成西征。

次年,太平军攻克江苏南京,在此建都,改称天京,他留京供职。

改文从武立战功。

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奉陈玉成命与陈德才远征西北,广招兵马,以复安庆。

遂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攻无不克。

天京陷落后,在江北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联合,被推为首领,沿用太平天国旗号。

1865年,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大败清军,击毙蒙古亲王僧格林沁。

复联合陕甘回民起义军与捻军,流动作战于华北一带,给北京造成严重威胁。

曾南趋湖北,边毙张树珊等数名清将,军威大振。

1867年12月被清军用筑墙封河的办法围困在山东寿光县弥河全军覆灭。

1868年1月突围奔至扬州瓦窑铺被擒就义。

2,张宗禹简介: 生卒年待考,亳州雉河集(今安徽省涡阳)人,清末捻军著名将领、西捻军统帅。

初随叔父、大汉盟主张乐行参加捻军起义。

后转战苏豫陕鄂皖,受太平天国梁王之封。

1864年,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整编捻军,以骑兵为主、步兵配合,流动作战。

1865年,歼灭蒙古科尔沁王僧格林沁部,并粉碎湘军曾国藩的封锁。

1866年,从河南率西捻军入陕,联合回民军。

1867年元月,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同年12月为援助遵王赖文光所率东捻军从陕北南下,经山西至直隶,逼天津,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

下落不明,1868年4月,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在北有碱河、南有黄河、西有运河、东有大海的狭窄地带里全歼。

张宗禹乘夜突围而出,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隐姓埋名,化名童子师,20年后病死。

此间,他以行医看风水为生,临死时透露出真实姓名。

3,僧格林沁简介: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

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

旋入京,为御前行走。

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

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

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咸丰十年(1860年)八里桥之战中,因指挥失误,以骑兵正面进攻英法联军,致使所部马队不敌联军炮火而溃,继而冲乱步队,清军大败,退至京城西南,致使联军在圆明园、京城肆行暴虐,被清廷革去爵职,仍留钦差大臣。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入山东清剿捻军,在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中捻军伏击,所部七千余人被歼,率残部退据郝胡同村,复被围。

半夜突围,逃至吴家店,为捻军斩杀。

僧格林沁是清廷倚重的大将,善于治军,所部为清军精锐。

但气性骄横,不谙敌情,恃勇少谋,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终至覆军丧命。

此后,清廷只得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军、淮军。

4,格杀僧格林沁的太平军张皮绠简介: 张皮绠(1849—1873),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出身贫寒,全家为捻。

父亲兄长投在黄旗张正江部下,张皮绠随母在家。

张乐行殉难后,张老家一带经常遭清兵抄查,母子不能存身,逃至亲戚家避难。

张宗禹从定远归雉河集,招兵装旗,张母领张皮绠投捻,被张宗禹收为捻童,隶黄旗随营。

癸开十三年(1865 年)四月,曹州战役,张宗禹诱僧格林沁入伏,分割包围歼之。

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潜伏麦田。

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一穿黄马褂清军军官,杀之,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

当时,张皮绠年仅16 岁,不久,张皮绠得知母亲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军中战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

张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

后又兼营造酒、推油,在新兴集开设粮坊,生活尚过得去。

同治十二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 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寻捕张皮绠。

先在永城裴桥查找无着。

回涡阳新兴集住在一家粮坊里。

恰巧,该行店主是张皮绠。

因酒后失言,张皮绠为暗探所捕,从家...

高适的诗【要两句的除了别董大】

「铜雀妓」高适 日暮铜雀迥,秋深玉座清。

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为谁轻。

卷211_2 「塞下曲」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卷211_3 「塞上」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卷211_4 「蓟门行五首」高适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卷211_5 「效古赠崔二」高适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卷211_6 「钜鹿赠李少府」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卷211_7 「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高适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卷211_8 「过卢明府有赠」高适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

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

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

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

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

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

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卷211_9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高适 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

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

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

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

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

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

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

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

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卷211_10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高适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卷211_11 「寄孟五少府」高适 秋气落穷巷,离忧兼暮蝉。

后时已如此,高兴亦徒然。

知君念淹泊,忆我屡周旋。

征路见来雁,归人悲远天。

平生感千里,相望在贞坚。

卷211_12 「苦雨寄房四昆季」高适 独坐见多雨,况兹兼索居。

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里馀。

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白日渺难睹,黄云争卷舒。

安得造化功,旷然一扫除。

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

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

惆怅悯田农,裴回伤里闾。

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

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

君门嗟缅邈,身计念居诸。

沉吟顾草茅,郁怏任盈虚。

黄鹄不可羡,鸡鸣时起予。

故人平台侧,高馆临通衢。

兄弟方荀陈,才华冠应徐。

弹棋自多暇,饮酒更何如。

知人想林宗,直道惭史鱼。

携手风流在,开襟鄙吝祛。

宁能访穷巷,相与对园蔬。

卷211_13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高适 圣代务平典,輶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卷211_14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高适 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

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

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

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

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

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

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

何意千里心,仍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山西裴家

风水
家居
事业
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