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刘秀的轶事典故

  • 作者: 我不是律师
  • 来源: 盐焗风水网
  • 2020-04-11

安知非仆 据《东观记载》,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里,光武帝刘秀出生在洛阳县城,也就是今天的兰考县境的座行宫里。这时候,刘秀的父亲刘钦是洛阳县令。这座行宫原是接待皇帝用的,自从汉武帝位过后就封闭着,因为妻子临产没有合适的地方,刘钦也就顾不得许多,让妻子信进了行宫。据说,刘秀降生之时,红光照彻行宫。而在洛得县内,当年又有嘉禾生长,一茎生出九穗。刘钦为此给孩子起名“秀”,因他是第三个儿子,所以字“文叔”。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年少时,只是个没落皇族、一介布衣,刘秀曾经去长安求学,在街上看到执金吾走过,场面甚是壮观、阔气,大为感叹,于是做了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话广为流传,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刘秀登基为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安知非仆 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从容的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光武帝听后大笑!

西汉末年,谶书极为流行,王莽代汉就是用谶书中的话语作为其理论依据,实际上谶书乃是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天下百姓的一个工具而已,其荒诞不经,毫无依据可言。新朝末年,天灾不断,人心思乱。而新朝的国师公、古文经大师刘歆精通谶纬,刚刚改名叫做刘秀,故大家猜测谶书中所说的“刘秀”乃是国师公刘歆。刘歆乃是西汉末年的大儒,才学渊博,德高望重,为王莽代汉立下了大功。

林州市风景区内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1. 龙头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东的龙头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7层古塔,这就是龙头山文峰塔。

此塔建于何时?为何建于此地?又为何以“文峰”命名?查阅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难找到答案。

在从明崇祯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间,林州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升、王辅远、牛君藩、王鼐、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

也就是说,在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题名。

然而,自刘泽溥之后的140余年间,林州却再也没出过一个进士。

这一反常现象,在当时的林州各界引发了许多猜测。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虑”,峰峦耸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经》中谓之“虎山”。

城东山矮势缓,绵延起伏,谓之“龙山”。

左右两山高程的悬殊及山形的差异,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强龙弱的不平衡态势。

这时有人便认为,林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内人才难以成名。

清乾隆11年(1746),伏羌举人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

他上任后,听信这些风水专家的意见,认为林县要想出人才,必须培弱抗强,补东抑西。

经过实地考察,最终拟定在城东龙头山顶建座石塔重振“文风”。

乾隆12年,工程正式开工,数月之后,一座三层高的石塔便告完工。

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时任知县袁铭泰又继而续之,将3层改建为7层,并将此塔命名为“文峰塔”。

因为这座塔建在众目睽睽的龙头山顶,所以,在后来的林州,便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

其中有个故事说,龙头山原是一条青龙变的活山,不但能长高,还会昼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关大池里的水,林县就会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

有一天,一“南蛮子”路过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便说龙头山是条恶龙变的。

如不把它镇住,将后患无穷。

县官信以为真,便依照“蛮人”的指点,在龙头山上建起了这座石塔,把青龙压死在了塔下。

原来说林县能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结果出了一斗芝麻数量的建筑工匠。

传说终归传说,它原本就没打算承担历史责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故事和林州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绪癸卯间的55年中,从林州这块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鸾、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

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成绩如实记载了一邹(邹蔚祖)二周(周百顺、周起滨)等几任知县尊师重教之功。

至于“林州工匠”一说,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扬全国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经260个春秋,重修至今又170余年。

在此期间,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骤雨的考验,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颠。

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份宝贵史料。

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为“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刘秀和林州村名 刘秀是我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岁父母双亡,靠叔父刘良抚养长大。

公元22年,27岁的刘秀在南阳加入刘玄领导的起义军。

次年二月刘玄称帝,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当年刘秀领兵连克叶县、郾城,将王莽10万大军杀得尸横百里血流成河,从此以后,王莽政权一蹶不振,丧失了对全国的控制能力。

刘玄看时机已到,便加封刘秀为萧王,派他到黄河以北地区游说招抚各地官吏。

当时河北邯郸有个名叫王郎的风水先生,他看到天下民心思汉,便诡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是正宗皇族后代,应该继承皇位。

当地州县官吏有的信以为真便投靠了他。

刘秀到邯郸不久,便被王郎发现了,他生怕老底被揭,便立即发令通缉,并亲自带兵捉拿。

刘秀见势不妙,便沿太行山东麓向南逃奔。

这便是《二十四史》中所说的“王郎撵刘秀”。

当刘秀途径武安、涉县进入林州地界后,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村名故事。

3.马 刨 泉 马刨泉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境内。

当刘秀越过漳河逃到此地时,已是人困马乏饥渴难忍。

他将马拴在一棵树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前赶路。

没想到他骑的马此时也是舌干口渴,右前蹄在地上乱刨不止。

不一会,马蹄刨的坑内便流出了水。

刘秀护兵发现后,便用兵器挖掘,一股股清泉当即喷涌而出。

刘秀一行连人带马饮了个痛快,稍加休息便继续向南逃去。

刘秀走后,此泉一直喷涌不止,人们称它为“马刨泉”。

由于这里有了水,山民们便纷纷来此地定居,并把泉名定为村名,称作“马刨泉”村。

4.骡 子 断 刘秀离开马刨泉后,由于连续赶路,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他的马便被活活累死了,刘秀痛心至极,牢牢记住了这个忌日。

因急于逃命,只好换了头骡子当坐骑。

当逃至林州市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之后,他换乘的骡子,速度又渐渐慢了下来。

眼看王郎的追兵越来越近,在刘秀万分着急之时,骡子突然倒在了地上。

刘秀从地上爬起,正要提鞭抽打,忽然发现骡子要临产生驹了。

他无可奈何地说:“早能下,晚能下,千万不能现在下,你赶快让他化在肚子里不要下。

”这原本是刘秀的几句着急话,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骡子肚就像放了气的皮球,变得越来越扁了。

片刻功夫,骡子便从地上站起来,像刚才没发生这事一样,驮着刘秀匆匆往前走了。

从此以后,骡子就永远丧...

求一本关于介绍北邙山的书

《风水龙格北邙山》 在古都洛阳北郊,黄河南岸,横亘着一座看起来不高不大不甚起眼的山脉,它就是北邙山。

说它是山有些勉强,因为它看起来既不巍峨高耸,也不陡峭险峻。

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由浑厚的黄土堆积起的高地,但就是这座普普通通的黄土岭,它在历史上却是名声赫赫,位居道教七十福地之列。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平逢山,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的支脉。

它在历史上名声赫赫,缘于地脉独具风水龙格。

北邙山连偃师、巩义、孟津三县,东西长四百余里,海拔二百—三百米。

山势逶迤绵延,如巨龙横亘,气势雄伟。

北邙山不是石山,山体全部由立黄土堆积而成,水深土厚,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土壤紧硬密实,粘结性能良好。

它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彩,云日暄明。

每年的春和景明或秋高气爽之时,洛阳城内成群结队的红男绿女都要乘兴踏青,登高远望。

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华灯初上之时,站在邙山之上眺望山下高大的城郭、于袅袅炊烟之中,俯瞰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景色十分壮观。

故而“邙山晚眺”成为古都洛阳八景之一。

不仅如此,从地脉堪舆学说上看,站在邙山之上,南俯瞰伊、洛二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贯穿洛阳城区;北望黄河如带,一泻千里。

在此筑墓长眠安寝,正符合古人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

因此,北邙山历来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地脉独具龙格之妙。

洛阳作为沿革千余年的十三朝古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历代有权有势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连同在一旁敲边鼓的士大夫,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极为重视墓穴的修建和厚葬,直弄得洛阳四周古墓遍地,多如牛毛。

其中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墓葬区便是洛阳郊外的北邙山。

这片看上去并不算雄奇峻秀的山岗,被视为埋藏安寝的风水宝地。

在孟津段的北邙山上下,古冢累累,历朝历代的墓穴比比皆是,蔚为壮观,聚集了全国最大的皇家陵园和古墓葬群,是世界上陵墓最多、历史最悠久、跨度时间最长、文物价值最大的陵墓区。

长期以来,无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骚客,选墓地于此,地面墓冢林立。

仅皇陵就分为东周、东汉、北魏和后唐四大皇陵区。

有帝王陵墓十几座,皇族、大臣、名人雅士的墓冢更是枚不胜举。

据不完全统计,在孟津邙山上的古墓冢有9000多座,墓志数量超过6000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谓地上万墓奇观、地下万宝荟萃,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在世界文物界曾流传这一句话说:你可以不知道美国的华盛顿,但不能不知道洛阳的北邙山。

自东周开始,一代代豪门显贵无不以死后葬于邙山为最高荣幸,凡有权势者生前便请风水先生赴邙山踩点探穴,抢夺地盘建造坟墓。

到了唐代,整个邙山已是陵墓遍布,难有插针立锥之地了。

唐代诗人王建游洛阳时,曾有一首《北邙行》的诗,道出了当时的情形:“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此诗的文学水平并不咋地,但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完全得益于所记载的这段真切朴素的历史史实。

也就是说在王建活着的那个年代,邙山墓葬之多、之盛、之拥挤程度,已到了拿着一堆黄金都买不到一块停棺之地的程度了。

在民间早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晋陶渊明曾写诗说,“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白居易则有“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之问。

唐朝诗人沈佺期在《北邙山》诗中写道: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唐朝的吴商浩也曾在《北邙山》一诗中写道 北邙山草又青青,今日销魂事可明。

绿酒醉来春未歇,白杨风起柳初晴。

冈原旋葬松新长,年代无人阙半平。

堪取金炉九还药,不能随梦向浮生。

元朝的张养浩也在他的《山坡羊.北邙山怀古》中写道: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 而今,当你漫步北邙之上,沐清风徐徐,看碧天辽阔,春雨杏花看古迹,秋月寒烟吊墓冢,触摸历史风云,对话古今帝王,抚今追昔,定会扼腕喟叹,心潮难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不自觉间,把那功名利禄,万千愁绪尽赋予远山闲水,独坐春风忆往事,笑看秋月把酒杯,宁静处世,淡泊人生,使自己的境界和思绪渐渐归于平静,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邙山,又作芒山、北邙山,简称北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邙山是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

广义的邙山西起渑池马头山谷,沿黄河南岸绵延至巩义洛河入黄河处,长200多里。

狭义的邙山,指的就是洛阳市以北孟津县境内的黄土山区。

邙山的美,是任何丹青妙美无法绘制的。

它仰观云霞变幻,俯瞰伊洛东流;枕大河,踏中岳;挟太行,跨崤函;东眺虎牢,西睨熊耳;邪亘天际,旁极万里,山川绚丽,风光旖旎。

一年有四季,北邙山有四种风景;一年有十二个月,北邙山有十二种不同的风韵。

它是洛阳牡丹的原生地,牡丹花开的三月,北邙山有它最美的画面,它是...

和顺古镇为什么当时没有被日本人侵略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现称和顺镇,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

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中的古镇,和顺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虽然和顺古镇都在开客栈搞建设,但是走进和顺古镇的一刹那,还是显得安静祥和,没有喧嚣。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景区简介编辑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址:云南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门票:每人次80元。

一票通,各景点验票。

(优惠规定:七十岁以上高龄老年证(无证凭身份证)、残疾证、现役军人证、1.3米以下儿童、和顺籍居民凭证免票,大、中、小学生半票(大学生指应届在校就读学生,函授生、博士生、硕士生除外),以上优惠规定仅限持证者本人。

)开放时间:全天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内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齐全。

景区内有和顺茶馆,饭馆有和顺人家、水上人家等。

和顺古镇内分布有当地人家开办的客栈,推荐国光民居、总兵府客栈、田园居、顺利朝阳楼民居、老谢车马店、芃安客栈等。

周边景区:云峰山、北海湿地、国殇墓园、滇缅抗战博物馆、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

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

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

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

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

是国内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主要景点陷河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

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

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

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

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艾思奇纪念馆艾思奇纪念馆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艾思奇纪念馆”院内串楼同栏,点缀西式阳台。

环境清幽典雅,中西合璧的房屋建筑风格独具。

古树群千手观音古树群和顺古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阁的两棵秃杉,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也颇具特色,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

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

两棵古樟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弟子。

从西往东看五棵古树分而列之,与远处的魁星阁相望,故又被称为“五子登科”。

寄托了古代人们功名仕途的追求。

古树群下,一条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火山石古驿道蜿蜒西去,与村前的捷报桥相连。

一辈辈的和顺人先到千手观音古树群下许下祈福求财的愿望,然后从这条古驿道上怀揣着有朝一日能从村口的捷报桥上衣锦还乡的梦想,开始“走夷方” 。

洗衣亭洗衣亭继续沿着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有六座。

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

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建于清道光年间)。

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

双虹桥双虹桥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

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

和顺龙潭龙潭和顺龙潭为地下涌泉形成,潭方数十亩,碧波荡漾,水体澄澈,游鱼可数,潭周边以精美石栏饰之,潭中石亭翼然,潭畔古木苍天。

元龙古阁临潭而建,阁身倒映潭中,如诗如画,为和顺侨乡一胜景。

传说古时和顺有龙为患。

和顺先民修潭敬龙,因此风调雨顺。

双杉生长於和顺魁阁的两棵秃杉,已被云南《名木古树》列入保护名录。

这两棵有着500余年树龄的杉树,一豪绅欲将其伐做棺木,激怒乡民。

当时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的李曰垓,率众护树,写下《双杉行》长诗,诗末一句“有敢伐者头可斫”,表现了和顺先辈保护自然环境的强烈意识,而双杉也因《双杉行》而名闻天下。

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

...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刘秀的轶事典故

风水
家居
事业
爱情